-
重庆商圈建设成果显著 解放碑引领商贸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重庆通过招商引资与科学规划,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多层级商圈网络体系,有效推动了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举办的商业街区行业年会数据显示,重庆已形成以解放碑400亿级商圈为核心,多个百亿级商圈协同发展的格局,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一、三级商圈网络体系全面成型 截至2014年底,重庆在38个区县建成30个城市核心商圈,包括1个400亿级(解放碑)、2个300亿级、2个200亿级和3个100亿级商圈。同步建成特色商业街49条、社区便民商圈152个及乡镇商圈45个,实现主城区日均客流量超120万人次。这种“中央商务区—区县核心商圈—乡镇社区商圈”的三级架构,成为全国城乡商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解放碑商圈发挥龙头效应 作为重庆首个400亿级商圈,解放碑通过“高端消费+文旅融合”模式持续升级。区域内聚集了多个国际品牌首店和百年老字号,年客流量突破1.5亿人次。其成功经验在峰会上被重点推介,包括地下空间联动开发、智慧化管理等创新举措,对周边观音桥、三峡广场等商圈形成显著辐射效应。 三、城乡商贸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重庆创新提出“商圈下乡”战略,45个乡镇商圈带动农产品年销售额增长23%。同时,152个社区便民商圈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生鲜超市、便民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入驻率达92%。这种城乡并重的模式,使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主城区。 四、2017年目标锚定质量提升 根据规划,重庆将在2017年前实现每个区县建成1-2个核心商圈,总量达50个;社区便民商圈扩展至1000个,培育13个百亿级和3个五百亿级商圈。重点推进智慧商业系统建设,计划在解放碑等核心区域试点无人零售、AR导购等新技术应用。 当前,重庆正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资本参与,持续优化商圈空间布局。解放碑、观音桥等商圈已启动二期扩容工程,预计新增商业面积80万平方米。这种以商圈建设带动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内陆城市商贸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2
-
重庆主城企业环保搬迁助力产业升级与园区招商引资
在推进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的进程中,重庆市通过主城区工业污染企业环保搬迁,不仅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还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带来招商引资新机遇。这一举措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环保搬迁任务超额完成 重庆市自2002年启动主城区工业污染企业搬迁计划以来,累计完成6批207户企业搬迁。2021年,重庆机床集团等12家企业完成搬迁,同步在船舶、平板玻璃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包括化解船舶过剩产能40万吨,削减铁合金、电解铝等低效产能。经信部门数据显示,此举使重点行业万元产值能耗及二氧化硫排放量显著下降,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 二、产业升级与资源优化并行 搬迁并非污染源的简单转移,而是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企业利用搬迁资金,在园区新建环保生产线,淘汰高耗能设备。例如,某装备制造企业搬迁后采用智能化生产线,产品良品率提升20%;某化工企业通过工艺革新,废水回用率达90%以上。搬迁还带动了承接地的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监测表明,搬迁企业年均销售收入增长约15%,主城腾退土地用于商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都市功能拓展区通过承接优质项目,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实现“腾笼换鸟”的良性循环。 四、未来聚焦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重庆市将深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电子废弃物、工业废砂再生利用,强化建筑交通领域节能监管。计划在三年内建成5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双碳”目标提供实践样本。 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重庆市以生态优先引领产业变革的决心,为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2025-08-22
-
重庆大渡口建桥园区以产业链招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作为重庆大渡口区“新区品城”战略的重要载体,建桥园区近年来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盘活闲置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园区通过引入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质企业,不仅提升了厂房利用率,还解决了企业员工就餐等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招商模式激活闲置资源 面对部分厂房闲置问题,建桥园区建立动态资源台账,结合产业链需求开展靶向招商。2023年,园区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成功引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企业,使闲置厂房利用率提升至92%。园区同步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某新能源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个月。 二、配套升级赋能企业服务生态 针对企业反映的就餐难题,园区2024年引入重庆优粮食品公司,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体系。该企业依托自有绿色种植基地,每日可为园区提供超5000份营养餐食,并辐射周边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此外,园区还建成人才公寓、商业综合体等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增强企业留驻吸引力。 三、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通过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环保科技等主导产业,园区已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集群。2023年新增规上企业11家,其中某环保科技企业投产后年产值突破3亿元。园区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技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升级,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园区总量的47%。 四、政企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大渡口区成立专班对接园区需求,2024年推出“一企一策”服务机制,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等诉求132项。通过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累计协助企业获得信贷支持超5亿元。园区还搭建产学研平台,促成6家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建桥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大渡口区2023年工业投资增速位列全市前列。未来园区将聚焦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2025-08-22
-
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保税港区考察强化招商投资合作
重庆保税港区作为内陆重要开放平台,在招商引资方面扮演关键角色。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行长一行对该园区进行了考察,会上强调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确保建设资金需求,并深化双方合作,旨在推动产业集聚与招商进展。 一、背景与考察概述 重庆保税港区是内陆首个此类平台,自成立以来承担着区域招商引资重任。2012年考察活动聚焦园区金融支持需求,突显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外贸经济中的作用。代表团全面了解港区运作,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二、座谈会要点聚焦 考察座谈会上,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负责人重申,将优先保障保税港区资金需求,通过创新信贷工具扩大投入。会议重点讨论融资渠道优化,强调银行贷款结合债券等多元化手段,有效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招商。银行方表示期待深化合作,以增强保税港区在全球供应链中角色。 三、实地项目考察详情 在保税港区公司高管陪同下,考察团走访了空港功能区多个重点项目,包括IT产业北区等新兴集群和定制化厂房区域。现场观摩中,团队详细评估了设施进度与投资需求,突出保税港区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潜力。参观环节强化了信贷支持与实际项目的结合考量。 四、保税港区招商引资成效 重庆保税港区依托政策优势,已吸引多家国际企业入驻,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代表项目等。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推动了区域就业与产业升级。持续金融支持助力其成长为进出口贸易节点,2012年考察正值园区扩张阶段,优化融资为下一阶段招商提供保障。 五、合作前景展望 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的持续投入,预期推动保税港区加速发展,服务于整体招商战略。合作深化有望加强区城联动,提升重庆市开放经济竞争力,并为类似园区提供可参考模式。未来金融创新将为核心项目注入动力。
2025-08-21
-
重庆重点工业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汽车电子成增长引擎
重庆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确立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业项目,将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动能。最新确定的100个工业达产项目覆盖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预计将为全市工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一、产业结构优化凸显集群效应 重庆市以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为双核心,推动工业体系向高端化转型。在100个重点项目中,汽车产业项目占比15%,电子信息类项目占比27%,两大领域合计贡献超六成的预期产值。长安福特、北汽银翔等整车制造项目持续释放产能,而维沃移动终端、SK海力士芯片等电子项目则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效应。 二、重大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年产值超10亿元的23个标杆项目成为工业增长压舱石。其中,长安福特三工厂、北汽银翔扩能项目迈入百亿级规模,页岩气开发、新型显示屏等项目填补了产业链空白。这些项目通过技术外溢和配套需求,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三、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项目布局深度契合重庆市"一区两群"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新区集聚半数以上项目,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都市功能拓展区依托科研优势布局高附加值产业;渝东北与渝东南地区则结合生态定位发展特色工业。 四、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项目中包含多项国家级技术攻关成果,如页岩气开采装备国产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等。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此次工业项目布局体现了重庆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通过精准施策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2025-08-20
-
重庆北部新区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 外资占比首超内资
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重庆北部新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开放型经济质效双升,招商引资呈现外资主导新格局。数据显示,区域实际利用外资规模首次超越内资,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核心引擎。 一、外资主导格局形成 重庆北部新区全年实际利用资金中,外资占比达53%,首次突破总量半数。重点外资项目覆盖汽车制造、数字经济、金融创新等领域,其中长安福特变速箱扩能、爱奇艺区域数据中心等6个重点项目贡献超六成外资额。对外投资同步激增,机械与新能源领域境外项目数量同比增长近1.5倍,投资范围覆盖北美、欧亚等多个重要经济体。 二、产业升级驱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通过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等支柱产业,重庆北部新区构建"制造+服务"双轮驱动体系。科技创新领域吸引外资增速显著,视频内容运营、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外资占比提升至34%。现代服务业中,保税贸易与专业服务外资利用率较上年提升9个百分点,华侨城文旅项目单笔引资规模创区域纪录。 三、服务外包领跑全市 区域服务外包产业实现17%的增速,离岸业务执行金额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信息技术外包占据总量62%,生物医药研发、工业设计等高端外包业态占比提升至28%。重庆北部新区已形成3个服务外包示范集群,带动上下游企业超200家。 四、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 重庆两江新区联动发展效应显现,重庆北部新区贡献其外资总量的33%。通过建立重点外资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至58天。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占比提升至外资利用规模的21%,进一步强化区域国际资源配置能力。 当前,重庆北部新区正加速构建"外资+科创+服务"三维开放体系,通过18项跨境投资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区域经济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2025-08-20
-
重庆众创空间升级2.0版:全链条服务赋能创新创业
重庆市近期通过科技工作会议释放重要信号,当地众创空间将全面迭代至集成化、专业化的2.0版本。这一升级行动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在两江新区、高新区等核心区域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标志着当地双创服务从基础支撑迈向价值赋能的新阶段。 一、从基础服务到生态构建的质变 1.0阶段的众创空间主要承担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等基础公共服务功能,而2.0版本则强调商业模式创新与深度服务集成。升级后的空间将提供创业导师智库、投融资对接、技术转化等12类专业化服务模块,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这种转变源于对初创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需要技术验证与市场资源对接支持。 二、专业化布局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重庆市明确将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作为2.0版众创空间的优先发展领域。在先进制造方面,重点建设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配套等专业空间;互联网领域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大健康方向则聚焦生物医药与智慧医疗创新。这种专业化分工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已有三个国家级孵化器启动改造试点。 三、重点区域示范带动全域升级 两江新区和高新区被列为升级工程的核心承载区,将率先建成五个示范性2.0空间。这些空间不仅配备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硬件设施,更通过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打通从创意到市场的关键环节。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已承诺开放供应链资源,此举预计可降低初创企业百分之三十的研发成本。 四、政策导向强化质量发展要求 重庆市明确将政府授牌和政策奖励与空间质量挂钩,未来仅对达到2.0标准的空间给予资质认定。评价体系包含服务深度、企业成长性等二十项指标,其中投融资成功案例占比权重达百分之二十五。这种导向倒逼运营机构转型,已有十四家传统空间启动重组。 五、金融活水激活创新动能 配套升级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步落地,包括设立专项天使投资基金、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市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允许初创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获取融资,首批试点企业预计可获得超亿元融资支持。 此次升级工程是重庆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梯度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体系,不仅提升了创新创业服务能级,更强化了产业培育功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根据规划,到年底前重庆市将建成五十个以上2.0版众创空间,形成覆盖主要产业领域的创新孵化网络。
2025-08-20
-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传统工业转型成效显著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同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在集成电路领域,全球领先的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已实现规模化生产,高端印制电路板制造商建成国内技术领先的自动化产线。新型显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在当地投建的下一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配套企业的高精度触控模组项目同步达产。 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突破,抗肿瘤原料药生产基地启动建设,将填补西部地区相关领域空白。物联网应用加速落地,实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示范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材料产业中,石墨烯柔性触控技术完成中试,裸眼3D显示等前沿项目进入产业化准备阶段。 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页岩气年产量保持全国前列,为清洁能源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智能机器人产业形成完整链条,多家龙头企业协作构建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生产的本土化供应体系。 二、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 2014年,重庆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家国际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后,已为金融、医疗等行业提供算力支持。 重点引进的大数据项目相继落地,涵盖云计算平台、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形成超百亿元的战略性投资布局。本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算法等细分领域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三、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提升 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建成后,服务企业数量实现倍数增长,年度外汇结算规模显著扩大。国际认证平台助力上千家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单年结汇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全球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在当地设立的结算中心累计完成巨额跨境交易,配套的内销结算平台处理量持续攀升,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4年实施主城污染企业搬迁工程,涉及化工、冶金等多个领域。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包括船舶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其中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淘汰量占年度目标的150%。 通过严格环保标准倒逼产业升级,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下降。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速,促进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新水平。 当前,重庆市正围绕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定位,通过产业链招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迈进。这种转型升级模式,为内陆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8-20
-
重庆自贸园区建设预期升温 本地板块单日涨幅超3%
近日,随着内陆自贸区规划消息的释放,重庆资本市场反应迅速,相关板块单日涨幅突破3%,多只本地个股涨停。市场分析指出,此举与重庆有望成为内地首个自贸园区试点密切相关,政策红利预期正加速吸引招商引资项目向该区域集聚。 一、政策背景与市场反应 高层提出在内陆地区探索建设自贸区的战略部署后,重庆因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金融数据显示,在消息披露当日,重庆港 九、渝开发等基建及交通类企业股价迅速拉升,板块整体成交额较前一日增长逾四成,反映出资金对政策导向的积极预判。 二、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 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交汇点,拥有水陆空多式联运体系。区域内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叠加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枢纽功能,为自贸园区申报提供了成熟的硬件支撑。 三、历史经验与创新突破 参照沿海自贸区发展路径,重庆若获批试点,预计将在投资便利化、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推出创新举措。目前当地已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并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制定,这些前期探索为政策落地奠定了基础。 四、产业链影响与风险提示 受益于自贸区预期,港口物流、基建开发等板块短期涨幅明显,但需注意政策落地节奏与实施细则尚存不确定性。中长期看,制度创新能否转化为企业盈利,仍需观察具体产业配套措施及营商环境优化进度。 五、区域经济新动能展望 若重庆自贸园区获批,将推动形成“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区+保税港区”的立体开放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东南亚、欧洲的贸易辐射能力。目前已有多个跨国企业表示将评估扩大在渝投资规模,产业链升级效应值得持续关注。
2025-08-20
-
重庆最大抱团实体启新篇 涪商集团助推区域招商引资
涪商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涪商集团)在重庆启动运行,被视为区域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此举通过聚合本土企业力量,优化营商环境,首日已促成大规模投资与银行授信,为重庆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一、区域抱团模式形成背景 重庆作为西部经济重镇,近年来积极推动企业联合体建设,借鉴类似实践如渝商集团的经验。涪商集团应运而生,成为继渝商集团后最大区域抱团实体,旨在发挥资本、人才等要素协同效应,应对市场竞争压力。这一模式以集体品牌为纽带,提升抗风险能力与整体竞争力,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企业架构融合多元行业股东,通过统一战略管理,规避碎片化投资隐患,呼应高质量发展导向。 二、启动运行核心事件及成果 涪商集团运行首日聚焦多领域合作,涵盖土地整治、旧城改造及旅游开发等方向,成功达成一系列项目签约。金融支持同步到位,12家银行机构联手提供信贷资源,强化资金保障。其中,土地整治项目瞄准城市更新与农田转化需求,提升用地效率;旧城改造重点围绕老旧社区活化,改善居住环境;旅游开发则挖掘山水人文资源,打造休闲目的地。合作方包括地方实体与金融机构,体现市场化运作理念,增强项目可行性与区域联动。 三、战略规划与发展路径 在规划周期中,涪商集团设定明晰目标框架:至相应年份,营收水平与资产规模逐步增长,最终冲击全国民营企业前列。整体路径强调稳健扩张,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平衡风险,如产业投资融合现代服务业与技术驱动项目。执行层面采用滚动式评估机制,结合市场动态调整策略,确保合规性与可持续性。此举不仅为企业自身成长设定台阶,还为区域经济提供稳定增长引擎。 四、经济影响与社会效益 涪商集团的运行对重庆区域经济产生多重正面影响:一则在招商引资层面,吸引外部资本流入,降低本地企业融资门槛;二则促进就业与技能升级,通过项目实施创造稳定岗位,覆盖基层建设与高端服务领域;三则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旧城改造等举措改善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效应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区域吸引力,巩固重庆在西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五、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展望中长期,涪商集团将以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为重心,如探索智慧城市项目与低碳转型试点,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其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价值,表明抱团实体能加速要素市场化,避免资源浪费。持续监测与公共参与机制将贯穿运营过程,确保成果普惠共享。此案例印证区域协作是企业应对全球变局的有效途径,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经济生态。
2025-08-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